要注意生活中的自我调整,其中包括: 1.生活规律,注意保暖。冬季早晚温差有些大,中老年人在锻炼时应有适宜的“温度缓冲”,不要过早晨起来练,最好在早饭后9~10点阳光充足时再锻炼,多晒晒太阳可促进钙质合成和吸收,在外出活动时要注意添加衣服,尤其要重视手部、头部、面部的保暖,宜戴口罩、手套和帽子。因为这些部位受寒可引起末梢血管收缩,加快心跳或冠状动脉痉挛。同时要保持大小便畅通,避免情绪大起大落。 2.慢起床。应在清晨醒后养神5分钟再起床活动。因为清晨人体的血管应变力最差,骤然活动易引发脑血管疾病。冠心病人在睡眠醒来须先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,避免心绞疼、中风等发作。冬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原因都与血压的骤然波动有关,因此,有高血压病史者,保持血压平稳,防止波动至关重要。保持血压平稳的关键:定期监测血压,规范服药,高血压病人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(冬天第一次服药一定要在晨起时服,不要吃完早饭再服)。 3.适量运动。要根据身心情况锻炼身体,每天有氧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,注意不要选择爬山、跑步、打球等激烈运动项目。但是,运动锻炼也要有一定的强度,并能持之以恒,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,每回20~40分钟,运动量以不增心率为宜,或心率虽明显增加,但经休息片刻后,便逐渐恢复正常,且不伴有胸闷、气短、咳嗽、胸疼等,自我感觉良好为宜。 4.合理营养。保持膳食营养均衡是心脑血管病病人冬季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。要戒烟、限酒、提倡低盐低脂饮食,饮食宜清淡、多样。米面杂粮都要吃,宜多食鱼类、豆类、鸡蛋、牛奶、瘦肉等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,以及新鲜蔬菜水果。少吃动物油、糖、奶油及咖啡,不要喝凉水或吃冷的食物,切忌辛辣、油腻。晨练或晚上睡觉前最好喝一杯温蜜水(糖尿病人可喝温开水)。每天不少于6杯水。这样便于稀释血液,保证血管相对畅通,以减少疾病的发作。也可适量饮用绿茶和少量红葡萄酒。 5.适当进补。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,冬季是精气匿藏的时节,此时由于气候寒冷,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有些高,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有些强,适当进补不仅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,还可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基础。中医认为,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。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进补与普通人不同,普通人的进补主要是“缺啥补啥”,而病人的进补就要注意所患疾病对机体的影响,要考虑进补是否与治疗冲突,病人对进补的接受能力等因素,以此进行合理的“食补”和“药补”。 ①“食补”:对有畏寒怕冷、气短乏力等症状的属于气虚阳虚的心脑血管病病人,可选择一些有甘温补益之功的羊肉、鸡肉、兔肉、桂圆以及大豆制品;而有性情急躁、手足心热、食少、便干、水肿等症状的属于阴虚内热的心脑血管病病人,可适当选择一些有补虚、除热、和脏腑、利水道之功的鸭肉、鹅肉以及百合、山药、糯米及绿豆制品。羊肉性温,可温脾暖肾,开胃健身。桂圆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葡萄糖,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,糯米可健脾养胃,从而达到补气养血的目的。在寒冷时节喝一碗用桂圆与糯米熬制的桂圆粥是非常有益的。生姜、洋葱等更是不可多得的冬令进补之品。常吃生姜历来被视为养生保健尤其是强壮心血管系统的要诀之一。生姜富含姜辣素,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刺激作用,可使血管扩张,从而络脉通畅、供给正常。洋葱含有的类黄酮等物质,在降血压、预防血栓形成、保护大脑与心脏等主要生命器官中有重要作用。此外,它所含的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及含硫氨基酸除可降血脂外,还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,是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理想食物。 ②“药补”:应在大夫指导下合理选择。有益气、温补、活血之功的中药,如人参、黄芪、丹参、当归等对体虚、食欲不振、精神疲乏等体征的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有些为适宜。有明显气血不足的心血管病病人,冬季可进补阿胶;有怕冷、腰酸等阳虚症候的,可配入黑芝麻、核桃仁;平日脾胃虚弱者,可加入陈皮、山药煎液(陈皮10克、山药15克),以防伤胃。以上诸品,或可炖鸡、炖鸭,或可熬汤,病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麻烦大夫进行对症处方。但也有一些老年人,内有蕴热,表现为心烦急燥、舌红、舌苔黄腻,则不舒适合药补,盲目进补则会发生上火的表现。 在冬天心脑血管病病人更应注意保持淡泊宁静、乐观自信的情绪。多参加有益的活动,减少紧张、焦虑、抑郁情绪。老年人如果在寒冷的冬天患上感冒、咳嗽、头疼、心慌等自认为不碍大事的小病,还是应及时去医院就诊,在大夫的指导下进行治疗,以防患于未然。 |